?
“這一定是美國貿易委員會瞎說的, 應該不是我們公司。”深圳金優田照明科技有限公司[Golden U Lighting Manufacturing(Shenzhen)Co. Ltd. of China ]副總經理張鐵勇在聽聞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已將其列入“337調查”可調節熒光燈及其產品部分的涉案企業時,第一反應是吃驚。
他此前從未聽說過什么叫“337”
這是一家于2008年成立之初就開始將絕大多數產品銷往美國市場的照明燈具公司,由于成立伊始就遭遇金融危機,他們沒料到2009年末到2010年初出口的一小批可調節熒光燈居然被“盯上了”。
“從2008年到現在,我們所有出口到美國市場的金額不超過10萬美元,但是這些律所調解費用就超過10萬美元,全部官司打下來要上百萬,我們做企業的,又不傻。”他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說,自己目前還沒有收到美國方面發來的任何函件,采取的辦法就是置之不理。
張鐵勇所在的行業是本次中國涉案公司的重災區——14家涉案企業中有一半來自中國。
其他的幾家公司既包括行業內的龍頭企業,總部在美國的TCP的中國分公司,也包括像廈門通士達照明有限公司這樣小規模的外貿企業。
禁止性的“337調查”
張鐵勇不知道的是,在截至2011年9月30日的2011財年,美國共發起了70項“337調查”,同比增加37%。而過去十年中,美國對中國出口發起的“337調查”案件數量逐年增加,中國已連續6年位居“337調查”涉案國家(地區)的首位。
由ITC負責的“337調查”,應對時間短、耗費人力物力巨大,每個應訴的企業費用以千萬美元計,而且多針對中小型企業。
對于這些中小企業而言,“337調查”與以往反傾銷反補貼不同的是,法律的禁止性本身,使得敗訴或者不應訴的企業將獲得禁止性的裁決,換言之,美國市場的大門將永遠對這類產品關閉。
ITC 22日連續發布對三類產品發起“337調查”的通告,以確定是否存在專利侵權行為,其中有13家中國企業(包括港臺企業兩家)涉案。
中美貿易摩擦進入成熟階段
此次美國發起“337調查”的時機,恰逢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訪美結束,不免引發多方遐想。
“在我看來,這個行動本身沒有太多政治意圖,兩國經貿摩擦更多進入‘337’的階段,只能證明兩國經貿摩擦進入了更成熟的階段。只有中國企業有了競爭力,才會有國外的企業來告你。”北京尚誠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歐美業務管理合伙人袁莊對本報記者評論說。
對外經貿大學中國WTO學院副院長屠新泉則提醒記者注意另一個更明顯的趨勢,目前跨國公司競爭,尤其是IT高科技領域企業之間互相告知識產權的案例在增多。“現在蘋果與HTC,微軟與蘋果之間打官司不是很密集嗎?這13家‘中國’企業之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美國母公司在中國的分公司,如果是OEM的工廠,出口到美國的產品包含了可能侵權的產品,與中國也沒有太多關系。”
隨著中國產品逐步深入地融入世界,貿易摩擦也進入了新的階段。
國際貿易摩擦的第一個臺階是關稅壁壘和行政保護措施。第二個臺階是世貿組織允許各成員采取的3種合法的貿易保護手段——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方興未艾。目前,貿易保護措施又來到了新的第三個臺階:技術性貿易壁壘。
美國的“337”正在此列。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傳統的出口大國日本、德國都已經走過同樣的道路,甚至熟練地將這套游戲規則為其所用。“中國企業唯一能做的就是去適應這個游戲規則,積極地應訴。”柳沈律師事務所律師葛青對本報記者介紹說。
上一篇iPad商標到底傷到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