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江蘇網11月30日訊 “金鷹”銷售的某品牌鞋子,竟然來自南京水西門鞋類批發市場,成本60-150元,賣到500-1800元!昨天,南京工商局舉行的“媒體基層工商行”活動中,建鄴區工商所12315中心主任何軍透露了一起正在查處的自制“洋品牌”案件。
掛上“洋品牌”身價翻十倍
正在查處的這起案件事涉南京市建鄴區一家女式鞋公司。因尚未結案,暫時不便公開具體名稱。
兩年前,該公司負責人以個人名義到香港注冊了一個“意大利XX鞋類有限公司”,然后以香港公司的名義又到意大利注冊了一個商標,回過來將南京的公司授權為中國一級代理,這樣一圈運作,該商標就堂而皇之地變成了一個“洋品牌”。銷售也在比較高檔的商場,比如西安銀泰百貨、武進金鷹、溧陽金鷹等,開設專柜,售價在500-1800元。
最近,因公司內部員工舉報,建鄴區工商部門上門調查發現,其貨源其實就來自南京水西門鞋類批發市場。“我們前去檢查時,發現該公司就是一個五六十平米的房子,里面堆的都是剛剛采購來的鞋子,工人們正在換標。有的鞋子上原本有商標,他們就用藥水擦掉,然后重新打上自己的所謂洋品牌,有的就用雙面貼直接貼。”何軍說,據調查,他們的采購價僅僅在60-150元。
何軍分析,該公司存在三種違法行為:一,商標“反向侵權”,“把別人的商標換成自己的商標銷售”;二,假冒產地,“自稱鞋子在某地生產,實際上來自五湖四海”;三,虛假宣傳,“洋模特、意大利文的燈箱,號稱1912年在意大利誕生……刻意營造原產意大利的假象。”
從傍“洋牌”到造“洋牌”
事實上,假“洋品牌”并不鮮見。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市場上比較多的是傍‘洋品牌’,但現在比較流行的新現象是自造‘洋品牌’”。何軍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是自己到國外注冊一個商標,再到國內來銷售。而且這些商家在一些律師和專家的引導下,把流程走得非常合法。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市場上的自造“洋品牌”大致分為幾種類型:一是在境外注冊商標,但產品從設計到生產都在國內完成;二是境外注冊商標,設計、原材料從國外引進,產品生產則在國內完成;三是國外注冊商標并生產后,轉銷國內。
南京師范大學公司法及國際投資法研究專家張國平教授坦言,按照相關法律法規,無論是到香港注冊公司、還是到意大利注冊品牌,都不存在任何法律問題。南京大學法學院吳建斌教授也表示,在國外不少國家和地區,只要交點錢,誰都可以注冊公司、申請商標。如果這些“洋品牌”在中國又進行了注冊,那么還可以享受到國內的商標保護。
也就是說,如果這樣的“洋品牌”,在國內真的有生產基地或者找一家代工企業,同時并沒有進行虛假宣傳的話,那么這種行為則是完全合法的。
“洋品牌”泛濫背后的無奈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文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賈利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真真假假的“洋品牌”泛濫,與國人的“品牌崇洋”有著極大的關系。“好像外國的東西就比中國的好,越貴越代表有質量、有品位。”
中國市場學會品牌委常務理事吳之則分析指出,消費者青睞洋品牌,是因為市場發展過程中,洋品牌代表安全、可信等。洋品牌的價格昂貴,也是國內企業“偽裝”以謀取利潤的誘因。
“洋品牌”泛濫的背后,其實還隱含著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自身缺乏過硬的品牌,消費者對本土品牌的認同感并不強。近年來,一些行業的本土品牌時常出現質量問題,尤其是口碑不錯的品牌也風波不斷,挫傷了消費者信心,所以才出現消費者蜂擁到境外買奶粉、在網上找海外代購等現象,“假洋品牌”才有了空子可鉆。
但是,從實踐來看,確實也有很多的本土企業正是通過“洋品牌”之路,慢慢成長為知名企業。比如,衣戀服飾、馬可波羅瓷磚、“法國卡姿蘭”,喬丹運動鞋等,個中的是非成敗,值得我們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