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創新使92歲的鞍鋼煥發青春
日期:2008-05-07 00:00:00 訪問次數:2000
從1916年建立時的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到1948年的鞍山鋼鐵公司,再到如今能生產700多個品種、2.5萬多個規格鋼鐵產品的大型鋼鐵集團,鞍山鋼鐵集團公司(下稱鞍鋼)一路走來并不平坦。曾幾何時,鞍鋼一度陷入產品積壓、虧損嚴重、被迫減產的低谷,但鞍鋼通過持續不斷地創新,為一個有著92年歷史的老企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2008北京奧運會上,在“鳥巢”、“水立方”以及國家體育館中,人們都將看到鞍鋼的“身影”。
要發展必須靠創新
鞍鋼始建于1916年,前身是鞍山制鐵所和昭和制鋼所。1948年鞍山鋼鐵公司成立之后,迅速恢復了生產,并進行了大規模技術改造和基本建設,成為新中國第一個恢復建設的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被喻為“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共和國鋼鐵工業的長子”。
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隨著經濟體制的轉軌,鞍鋼這個“鋼鐵巨人”開始陷入裝備落后、產品結構不合理、競爭力下降的困境。到1994年底,鞍鋼出現了鋼材大量積壓、貸款嚴重拖欠、經營虧損、被迫減產的不利局面。
面對困局,鞍鋼痛定思痛后開始認識到:要發展,就必須靠自主創新,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形成自己的優勢。
為此,“九五”期間,鞍鋼實施了一系列技術創新和改造。能自主研發的就自主研發,自己確實研發不出來的核心技術和關鍵部位,才會從國外引進。但在引進的同時,著力于消化吸收再創新,以形成自己的技術資源,增強自己的創新能力。
經過幾年的努力,鞍鋼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研成果。通過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推進冶金重大裝備國產化、打造自主品牌等方式,鞍鋼形成了從熱軋板、冷軋板到鍍鋅板、彩涂板、冷軋硅鋼的完整產品系列,不僅推進了冶金重大裝備國產化的進程,而且有力地拉動了國內機械制造行業的發展。
靠創新鞍鋼走進奧運場館
循著“要發展必須靠創新”的理念,鞍鋼取得了多項重大技術突破。
過去,我國大型水輪機轉輪鑄件長期依賴進口。為了改變這一狀況,鞍鋼重機公司與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等單位聯合起來,積極研發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經過不斷實踐,鞍鋼成功掌握了生產制造水電產品的核心技術。2007年3月,為三峽工程生產的右岸發電機組水輪機轉輪下環在鞍鋼制造成功,改變了我國此類產品依賴進口的局面。
隨著創新能力的增強,鞍鋼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用在“國”字號工程上。2008年奧運會主體育場“鳥巢”的奧運主火炬地下輸氣管道,就采用了鞍鋼制造的2萬多噸X70熱軋管線鋼板。在“水立方”項目中,鞍鋼也提供了8000多噸優質鋼材,約占建筑所需結構用鋼總量的2/3。同時,“鳥巢”和“水立方”兩大場館通風系統所需冷軋鍍鋅板,以及國家體育館制作網架結構用的新型無縫鋼管,也大部分來自鞍鋼。
自主創新增強了鞍鋼的核心競爭力。在今年1月26日揭曉的“第十屆中國專利獎”中,鞍鋼有兩個專利項目獲得優秀獎。而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獲獎項目中,鞍鋼1780冷軋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
2004年12月,濟南鋼鐵集團總公司(下稱濟鋼)1700ASP工程開工。這是國內冶金行業首條成套技術輸出項目。在為該項目選擇生產線時,濟鋼進行了認真考察、科學論證,最后毅然選擇了由鞍鋼自主開發的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質量可靠性均達國際先進水平的成套技術。2006年11月20日,1700ASP工程圓滿完成達產,創造了國際上同類生產線建設工期最短、投資最少、達產最快等多項世界紀錄。而對于鞍鋼來說,由輸出產品到輸出技術,是自主創新使鞍鋼在國內再執牛耳,并且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具有技術輸出能力的鋼鐵企業。
從產品輸出到技術輸出,鞍鋼完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跨越。在企業做大做強的同時,鞍鋼也開始開疆拓土。據悉,鞍鋼西部新區500萬噸現代化板材精品基地是鞍鋼為打造最具國際競爭力的鋼鐵企業邁出的關鍵一步,其產品定位在高端產品上。整個新區的建設工期只有同行業的一半,總投資卻比同類項目節省1/3。鞍鋼也因此成為國內第一家具備全流程鋼鐵生產線集成能力的鋼鐵企業。
去年6月,鞍鋼還收購了澳大利亞金達必金屬公司12.94%的股份,成為國內鋼鐵行業參股國外上市礦業公司的“第一人”,使鞍鋼在國際化經營發展戰略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站在更高的起點上,鞍鋼開始尋求更快的發展。到去年底,鞍鋼已經實現建成1600萬噸精品鋼基地的第一步的跨越;到2010年,鞍鋼將努力進入世界500強,力爭成為最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完成第二步的跨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