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網站域名被克隆,如何維權?
濱海新區(qū)網3月15日訊 如今門戶網站是企事業(yè)單位在互聯網世界的另一個窗口,網站域名也成為企業(yè)的一張名片。可是,越是知名的網站域名就越是容易遇到別有用心的仿冒,進而給企業(yè)利益造成侵害。
案情介紹:
新區(qū)某大型人才服務中心在2000年就注冊了后綴為“.com”的網站域名,建立了專門人才信息服務的“人才熱線”綜合網站,在區(qū)域人力資源開發(fā)和利用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信息平臺作用,有很強的影響力和良好的社會聲譽。
可是幾年后,在互聯網上竟出現了一個同樣的人才服務網站,無論是網站的結構、色彩、中文名稱等都與其幾乎一模一樣,只是網站的域名后綴變成了“.com.cn”。由于該網站還刊登了與人才服務中心相同的主管行政部門的聯系電話、培訓公告、人才市場活動安排等官方信息,所以很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人才服務部門的政府網站。
對此,人才服務中心決定立刻展開調查并提起訴訟。為了向法庭提供強有力的證據,避免被告一方在得知被訴后修改、刪除侵權網站導致證據滅失,服務中心先后向泰達公證處申請辦理了4次網頁保全證據公證。公證員對人才服務中心網站和侵權網站的相似網頁、域名采取攝錄、打印等多種保全方式固定了證據。在隨后的網絡域名侵權案訴訟中,人才服務中心憑借有利的證據勝訴,侵權網站所有人被判決賠償3萬余元并立即停止侵權行為。
公證員點評:
泰達公證處副主任王鴻剛介紹說,隨著信息化、網絡化的快速發(fā)展,網頁保全、計算機電子信息保全、郵件保全等新型保全類公證越來越多。目前,由于互聯網領域的道德體系和法律制度建設相對滯后,不和諧的現象時有發(fā)生;電子商務中的違約或者商業(yè)欺詐現象泛濫;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通過網絡被侵犯;知識產權更是成為網絡侵權的重災區(qū),一旦發(fā)生糾紛,由于電子數據具有易被刪除性、易被修改性和能被無限復制性的特點,通過公證程序在第一時間保存網絡證據是極為必要的一種維權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