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駿眉,研發于2005年,是在正山小種紅茶傳統工藝基礎上,采用創新工藝研發的高端紅茶。近年來,隨著金駿眉的迅速走紅,其短短數年時間內身價飆漲至萬元,一時被稱為“茶界神話”。與此同時,一場關于“金駿眉”商標歸屬的爭奪戰也在打響,金駿眉商標到底是一家企業還是茶企集體所有,成為爭論焦點。這場爭奪戰打了5年,至今依然懸而未決。
近日,國家工商總局派工作人員深入武夷山調研。坊間普遍流傳,工商總局要求武夷山市政府在6月30日前給出明確答復。一時間,有關金駿眉商標歸屬的問題再次引發關注。
持續5年 驚動國家工商總局
金駿眉商標歸屬權仍懸而未決
“金駿眉是大家的!”電話里,溫永勝不容置疑地強調。
溫永勝是武夷山市永勝生態茶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是土生土長的桐木關人。據他稱,2005年,他和梁駿德、江元勛等人一同參與了金駿眉的研發,并見證了其后來的突然“爆紅”。而和大多數桐木關內的茶農、茶企的態度一樣,溫永勝始終堅持金駿眉商標并非正山茶業一家所有。這場已持續5年的商標歸屬權之爭,截至昨日依然僵持不下。
要回溯金駿眉商標之爭,時間得回到2007年。據有關媒體報道,自2007年開始,武夷山就有不少茶企申請注冊金駿眉商標,但均遭駁回。
2007年2月26日,桐木茶葉公司向國家商標總局提出注冊申請。同年3月9日,福建武夷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正山茶業有限公司也提出了申請。不過,在2009年6月,商標局先后駁回了這兩家公司的申請,理由是:金駿眉是紅茶品種名稱,作為商標直接表示了本商品的品種名稱和原料特點,容易使消費者對商品及其原料產生誤認。
申請被駁回后,桐木茶企未提出復審。正山茶企則在2009年7月向商標局提出復審,并在2009年12月7日完成復審。2010年2月20日商標局發出注冊公告,公告期是三個月。也就在此時,桐木關當地不少茶商坐不住了。
“一開始,是由駿德茶業創始人梁駿德發起,并聯合當地十多家茶企,公開向商標局提出異議。”桐木關一家茶企負責人吳先生昨日告訴記者,“而正山茶業則在公司門口貼出一張巨大海報,宣稱金駿眉商標已歸該公司所有。后來因這舉動太過張揚,在壓力之下,就撤掉了。”
這場商標歸屬權之爭開始愈演愈烈,最后驚動了國家工商總局。就在今年5月,國家工商總局派遣人員深入武夷山實地調查,并要求武夷山市政府盡快給出答復。
“關于國家工商總局要求武夷山給出答復的時間,坊間一種說法是,6月30日之前。” 見證金駿眉商標爭奪戰的福州眾韜知識產權事務有限公司主任楊梅仙告訴記者,“事實上,國家工商總局并沒有明確指出答復日期,‘6月30日’只是一種協定期限,并非強制要求。”
武夷山市工商局的一位知情人士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即使最終雙方仍不能達成一致意見,那么武夷山市政府還是會在近期提交一個“明確意見”。
品牌估價或高達數億元
誰都想占有不放手
轟轟烈烈的金駿眉商標爭奪戰背后,各方的利益之爭逐漸浮出水面。
資料顯示,金駿眉誕生于2005年。在其誕生之初,并未有人將其注冊該商標。直到兩年后,也就是2007年,金駿眉突然在市場上躥紅,價格從問世初期的500克3600元一路見漲,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更是火爆一時,身價已逾萬元,被譽為“茶界神話”。
盡管沒有人專門為金駿眉的品牌價值估過價,但在不少桐木關茶商看來,從當前的市場銷售反應來看,金駿眉的品牌價值,“估計有數億元”。
據廈門某大型茶企負責人透露,借助金駿眉的強大品牌號召力,僅2009年,正山茶業銷售取得的純利潤,就可能突破億元。而駿德茶業的紅茶生意同樣做得風生水起,不僅在全國各地展開代理、加盟,其取得的利潤也是令眾多茶企望塵莫及。
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告訴本報記者,眼下,金駿眉已形成了較穩定的市場規模,如果金駿眉商標歸屬于個別企業,很可能會造成壟斷,其他茶企就不能再使用這一商標。
對于眾多茶企的顧慮,正山茶企相關人士代先生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稱:“我們會把金駿眉當作集體商標來使用,比如授權給協會組織,成立金駿眉茶葉協會之類的,把金駿眉商標作為武夷山公共資源,讓武夷山桐木村的茶企、茶農能夠無償使用。”
但駿德茶業在廈門的一位代理商告訴記者,這很可能是正山茶業的“緩兵之計”,試問:如果正山茶業真的將金駿眉商標搶到手,到時候他再以種種借口耍賴也是可以想象的?
截至昨天發稿時,溫永勝和駿德茶業相關人士均告訴記者,到目前為止,當地十多家茶企的共同想法是:要么使金駿眉商標歸桐木紅茶協會所有;要么由正山茶業牽頭注冊,但注冊時,必須要將桐木關其余茶企一并寫入,并共同管理。
若無法注冊商標可能有兩個結果
金駿眉商標歸屬紛爭歷時已久,至今未決,可見其棘手程度。不過,在筆者看來,如果“金駿眉”三個字最終無法成為商標,它可能有以下兩個結果。
其一是注冊成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所謂地理標志,是指標示某商品來源于某地區,該商品的特定質量、信譽或者其他特征,主要由該地區的自然因素或者人文因素所決定的標志。而證明商標則只有在特定區域內生產的產品才能使用。眼下,西湖龍井、碧螺春、安溪鐵觀音等等,都成功注冊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
另一種結果是注冊為通用名稱。通用名稱是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規定的或本行業中約定俗成的名稱,包括全稱、簡稱、縮寫等。金駿眉產自桐木關,是采自桐木關產區的茶芽,并采用特定的正山小種工藝加工而成,也符合注冊成為通用名稱的條件。
不過,在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秘書長吳錫端看來,即便金駿眉注冊成了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通用名稱,但對于其市場的規范未必會起到有效作用,“商標是一家企業持有,在開拓市場、規范市場等方面自然會更用心用力對待,而成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或通用名稱后,使用的人多了,難免‘合力’困難,在市場規范方面很可能會力不從心。”
商標爭奪形成三方陣營
兩方對峙一方“看戲”
金駿眉的商標歸屬之爭,讓桐木關的茶商、茶農分成了三大陣營。其中,正山堂作為率先發布注冊公告的企業,為正方。而由駿德茶業等聯合組成的十幾家當地茶企,被稱為反方。此外還有一方則保持“中立”。
正方
金駿眉應屬正山堂
天識營銷策劃(福建)總經理許孫鑫撰文表態,“金駿眉”商標應歸正山茶業。在許孫鑫看來,“金駿眉”不是一種紅茶品種。在正山茶業生產“金駿眉”之前,中國的任何有關植物的書籍和武夷山的歷史記載中,都沒有這種“金駿眉”茶葉品種的存在。
另外,有關金駿眉屬“集體智慧”之說是概念錯誤。其一,盡管目前其他個別茶企也在制售所謂的“金駿眉”,但在已出版的《中國名茶———元正金駿眉》一書中明確地記錄了正山茶業制作的“金駿眉”的工藝標準具有獨創性;其二,所謂的《駿眉令》并不能充當“金駿眉”的商標注冊建議書,也并非是對“金駿眉”產品的市場推廣;其三,制作金駿眉的茶葉本身是在正山茶業公司生產的,這些師傅當時都是正山茶業的員工,應當是正山茶業公司員工的結晶。
反方
金駿眉是“集體智慧”
包括桐木關永勝茶業、駿德茶業等在內的茶企負責人表示,金駿眉應屬“集體智慧”。首先,制作金駿眉的想法源于客戶。2005年,來自于北京的兩位客人張孟江和閻翼峰在桐木村要求用芽頭來制作最高級別的正山小種紅茶,該提議促使了金駿眉的誕生。而且該茶的名稱也是由這兩位北京客人命名,并撰寫《駿眉令》對“駿眉”進行推廣。
其次,制作金駿眉的原料源于正山小種。金駿眉紅茶制作第一泡的原料用的是桐木村集體茶山的正山小種鮮芽;銀駿眉采用的是正山小種一芽一葉。故其原料并不是某個企業或機構新培育的新品種。另外,金駿眉的口碑是桐木村眾茶企共同努力推廣的結果。
中立方
“兩方相爭我們獲利”
“我們來自桐木關,但重點并非做金駿眉,而是做正山小種和大紅袍等。因此,金駿眉的商標歸誰對我們來說影響并不大。”在廈門開了幾家茶葉品牌連鎖店的趙女士告訴記者,“最近‘金駿眉熱’開始衰退,與此同時紅茶市場也開始有所回落,但借著當前的金駿眉商標之爭,或許可以重新炒熱紅茶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