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來,廣汽和長安商標“轉讓案”頗受業界關注。
關注的原因,首先是二者作為自主品牌排頭兵的身份。今年1-5月,長安汽車銷量超過30萬輛,累計增長38%;而廣汽乘用車則累計同比增長高達48.2%,體量雖不大,但站穩了中高端自主品牌的形象。同時,不論成交金額是300萬還是1億,如果成功轉讓,這將是國內第一起汽車集團/企業之間商標轉讓案例。
據悉,“轉讓”協商確有其事,但目前尚未簽訂協議。事實是,廣汽沒有搶注“V標”,確屬注冊在先。同時廣汽也發出了聲明,如果最后轉讓,所有收入將用于公益事業。
“撞衫”的由來
故事情節其實并不復雜。2009年,廣汽品牌自主品牌項目組成立之初,由于認為沒有合適的自主標識,便在網上展開了商標征集活動。最后廣汽選中了7個商標,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這其中就包括了如今與長安“撞衫”的“V標”,也包括了如今廣汽傳祺所使用的主標“G標”。
一般企業申請商標注冊,會將一個商標的相關行業類別均進行注冊;而在申請商標時,除主標以外,同時還會注冊多個備用商標。
廣汽乘用車目前使用的“G標”
結果是被選中為主商標的“G標”順利注冊了相關的各個門類,而成為備用標的“V標”則存在一些類別需要復議,但順利完成了第37類(汽車零部件)和39類(運輸儲藏)的商標注冊,完成時間是2011年2月。
而長安方面在2010年推出全新“V標”,向國家商標局申請注冊,并開始使用新商標。長安的“V標”在2012年5月完成第12類(汽車及運輸工具)注冊;2013年10月完成第35類(廣告銷售)注冊。
但隨后故事沖突發生了。長安在為“V標”申請第37類(汽車零部件)時碰到了“麻煩”。國家商標局認為,長安的“V標”其與廣汽之前已經提交注冊“V標”相似,因此未通過長安的注冊申請。
因此,問題就產生了:不解決目前的爭議情況,長安今后在37類、39類商品及業務上,都不能使用該“V標”。這對于目前正蒸蒸日上的長安汽車而言無疑是一個打擊,其使用已久的“V標”價值已被認為是自主品牌中的佼佼者。
為此長安集團的領導第一時間溝通了廣汽集團,隨后中層部長之間也多有溝通,并開始協商推進“V標”的轉讓事宜,不過目前轉讓協議并未達成并簽訂。
知識產權保護or乘機勒索打壓?
這就是目前傳出的消息:長安希望廣汽轉讓產生爭議的“V標”。不過眾說紛紜的是,轉讓的金額有說法是300萬,也有說法是1個億。
顯然,事實是比較清晰的,“V標”的37類和39類用途確屬廣汽注冊在先。這與此前tesla等知名車企商標在國內遭遇的搶注、廣藥集團“王老吉”、“加多寶”商標爭議等性質并不相同。但據路邊社消息,是廣汽乘用車總經理吳松上網時發現,這一“轉讓”商標事件對廣汽乘用車產生了不良的輿論影響。
存在爭議的并非廣汽注冊在先的事實,而是為何是在目前的時間節點,爆出這樣的新聞。有媒體認為,既然商標相似,為何當年長安剛剛使用時,廣汽并沒有提出異議;現如今長安增長喜人,品牌價值漸高,卻傳出了商標爭議?這是否有乘機勒索打壓之嫌?
于是,廣汽乘用車緊急召開了一個小型的溝通會,準備了詳細的資料說明事件來龍去脈。據稱,其實早在2012年長安注冊“V標”各類別時,就發現了這一問題,隨后積極與廣汽展開了溝通。但由于雙方均為上市企業,同時屬國資委下屬企業,而商標屬于無形資產,涉及資產的處理均需要有嚴格的程序。
廣汽乘用車公關人員透露,“其實此事并非我們提出來的。目前‘V標’產權還屬于廣汽,關于這一商標的價值評估還在相關流程中。廣汽乘用車將服從廣汽集團的安排,進行相應的評估,并按流程報批,通過董事會批準。”
對于商標價值的評估有歷史成本法、市場定價法和收益法等方法,即根據商標產生的成本、目前的市場價值、進入市場將獲得的利潤進行估算。廣汽乘用車公關人員認為,雙方既可以按照評估價值進行轉讓,也可以不按照評估價值。
“廣汽乘用車去年已經盈利2.5個億,我們不缺300萬或者1億,廣汽看重的是知識產品的歸屬。不論最終談判的結果如何,如果轉讓,廣汽乘用車不會把所得并入收益算作利潤,而會將全部收益拿出來做社會公益事業,如用于慈善、環保或知識產權保護等?!睆V汽乘用車公關人員表示,“這樣能體現出廣汽作為企業公民的責任,在知識產品保護方面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大家都是自主品牌,我們希望彼此能攜起手來,實現互助共贏?!?/P>
至此,商標是否能成功轉讓,看來只是時間問題。
其實這涉及的并不僅是商標和知識產權意識,同時也是一場小型的危機公關。與一些車企忙于刪帖滅火、雇水軍或者采用鴕鳥政策不同,廣汽乘用車選擇了正面面對。表明態度,正是危機公關的核心工作之一。一個企業的進步,并不僅僅在產品、營銷手段上,也在知識產權意識和公關宣傳。因此在這點上,廣汽乘用車的做法本身,可謂一種進步。
記者順嘴吐槽:自主品牌就算有好車都被標“拱了”
談到此處,順嘴吐槽一下國內主流自主品牌的那些商標,僅代表個人審美。既然汽車都能生產制造出來,那么一個商標理論上應該不在話下。但迄今為止,自主品牌的商標設計,中上乘者為數寥寥。真可謂:就算有好車,也被那上邊霸氣側漏的商標給“拱了”。
商標與汽車產品一樣,同樣屬于產品,并且有共通的審美感。但或許,拍板確定商標者具有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審美。
目前國內設計商標好感最強的,上汽榮威算得上一個。憑空拔地而起的商標能被獅子華表賦予歷史與血統的感覺,在自主品牌中絕無僅有。另外,哈弗品牌獨立后,所用的紅色英文商標水平,顯然要高于長城原來的“門牙標”。
中等水平者,如廣汽“G標”、長安“V標”,沒有突出多少血統貢獻與美感,也沒有多少硬傷。奇瑞在改完標志以后美感提升了一些,但是依然無法明確區隔于英菲尼迪,說不定這也是件好事。
最值得吐槽者可舉兩例,一是眾所周知的“豬鼻子標”,一是“鷹標”。
以一汽的“鷹標”為例,我絲毫不懷疑“鷹標”在商用車上的品牌價值,以及一汽集團提升整體品牌價值的決心。但是,乘用車畢竟不是商用車,同時一汽奔騰原有的“1字標”已經獲得了不少認可。有一汽奔騰經銷商透露,換標并非壞事,因為奔騰的用戶十有八九都會再掏一筆錢,讓4s店“把標改回去”。這又是何必呢?何苦呢?
自主品牌們,是時候乘機好好檢討下自家商標了。
上一篇屢遭“傍名牌”無奈苦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