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州刺繡工藝美術大師姚建萍向記者介紹,以鎮湖刺繡為代表的蘇繡,是蘇州的文化名片之一。目前,鎮湖刺繡產業的年銷售額已達6億元。但由于歷史原因,蘇州繡娘的作品底稿絕大多數并非原創,因“知識產權”問題引起的侵權官司越來越多,困擾著蘇州刺繡產業的發展。
“我的一幅刺繡作品就被人起訴到蘇州中院,前不久剛調解處理結束。”刺繡工藝美術大師盧福英對記者說,“對方發來律師函,提出近百萬元的索賠,我感到既震驚,又困惑。”還有一位蘇州繡娘遭“投訴”后,以自己的20多幅刺繡作品為代價“私了”。一位知識產權專家當即指出,該繡娘確實存在侵權問題,但以20多幅作品代價去換取,顯然“太沉重”了。
專家建議,對于各種侵權案件,應該請專業律師來代理,客觀、公正地保障蘇繡人以及底稿作者的合法權益,并可以嘗試通過有關立法機關設立合理使用制度和付費制度。
也有專家指出,刺繡這門古老的手工藝,在今天仍然煥發著生機活力,這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好案例。但是,要使刺繡工藝得到良性發展,還是要從原創上下工夫。可與當地高校共同培養蘇繡的原創人才,形成底稿創作、手工制作、裝裱、銷售等完整的刺繡產業鏈。
據悉,蘇州市正考慮搭建刺繡工藝與攝影、美術的共享平臺,把蘇州本地畫家、攝影家的作品以優惠價格供繡娘選用;或以政府“買單”,美術家、攝影家自愿奉獻等多種形式,拓展蘇州繡娘的“二度創作”空間。
專家建議,在原創與“二次創作”中,應建起溝通的橋梁,既能出色展現具有蘇州風貌的優秀刺繡作品,又能表現出原創作品的神韻、尊重原創者的成果。這樣,才能創作出獨一無二的刺繡精品。避免了因“不打招呼”使用別人的作品做底稿,而成為被告的尷尬場面,使蘇繡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下一篇 谷歌數字圖書館背后的版權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