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一書近日正式出版,其對大量古代典籍的重大訂正作用受人關注,而由此“《尚書》系偽書”的消息也在網上熱傳。不少網友驚呼之前所學《尚書》竟是錯的,而一些網友和媒體質疑清華大學所鑒定“清華簡”的來歷及其出版炒作嫌疑。昨日,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采訪表示,網友誤會了研究成果,《尚書》分為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古文《尚書》是偽書,但今文《尚書》沒有問題,對于涉嫌炒作的質疑,劉國忠表示,書籍在去年已經出版,并且“沒有必要炒作”。
專家:網友誤會了,標題也沒對
近日,一條“傳世兩千多年,《尚書》確系‘偽書’”的新聞在網站和微博上被瘋狂轉發,文中介紹了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相關專家通過對“清華簡”的研究,對比失傳多年的《尚書》原貌發現,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是“偽書”。不少網友驚呼自己所學的相關古文知識竟是“偽造”的,還有網友稱《尚書》是“史上最強盜版書”。
對于這個問題,劉國忠表示,《尚書》分為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今文《尚書》是可靠的,而古文《尚書》是假的,兩者的流傳不同。對于一些新聞標題里直接提《尚書》而不是“古文《尚書》”,他表示這有問題,并且對于一些新聞里所稱“傳世兩千多年的古文《尚書》”,他解釋到,“其實古文《尚書》的流傳也沒有2000年,只能說將近2000年,東晉時出現的東西。”
“清華簡”證明古文《尚書》系偽
對于這批被稱為“清華簡”的竹簡的來歷,劉國忠介紹,“清華簡”是2008年清華大學收藏的,這些簡的具體出土地點已經不知道了,大概是在湖南湖北一帶,當時被盜掘,然后被走私流散到了香港。這個消息流傳回來后,清華的校友聽說這批竹簡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就把它買下來,無償地捐給了清華大學。對于如何通過竹簡鑒定古文《尚書》真偽,他說,“我們根據我們掌握的清華簡的篇目來說,有很多篇目和古文《尚書》是一樣的,但內容卻完全不一樣,而竹簡是戰國時的,所以古文《尚書》的來歷是很可疑的,不可靠。”
而除此之外,“清華簡”中《尚書》一類文獻中,還有一些從來不為后人所知的篇目,如已收錄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壹)》中的《尹至》篇和《保訓》篇。
古文《尚書》依然有學術價值
既然竹簡證實了古文《尚書》是偽書,那么會不會對整個學術研究造成重大影響,之前對其的研究會不會都是“誤入歧途”?劉國忠解釋,學術發展歷程中,有些東西雖然說是“以訛傳訛”,但流傳下來的東西也會有獨特的價值,不能說古文《尚書》因為是偽的就沒有任何價值,實際上它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已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如果我們不把它當做先秦時期的書籍,當做漢晉時期的書籍來看的話,它依然有重要的內涵和價值。
記者就此事致電中華書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尚書》真偽屬于學術界的討論,《尚書》相關書籍的出版內容是否會因此改變,要看有沒有人引用“清華簡”的內容放在自己的書里面。 成都商報記者 曾靈
鏈接
《尚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史書,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相傳為孔子編定。秦始皇時《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毀,西漢時,有人把《尚書》秘密藏在宅中的墻壁間,因其以漢隸書寫,故稱今文《尚書》。
漢武帝時,相傳從孔子舊宅墻壁中發現了許多用蝌蚪文字寫成的竹簡,由于漢以前多用大篆或籀文,所以這些被稱為古文《尚書》。
在而后的戰亂之中,古文、今文《尚書》都失散。東晉豫章內史梅賾給朝廷獻上一部《尚書》,包括今文《尚書》和古文《尚書》。現今流傳的《尚書》就是根據梅賾所獻版本編修。宋朝至今,朱熹等學者都在質疑這部書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