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ad商標案牽動了各方神經,劇情也越來越精彩。但在熱議此案之時,我們更應該深刻思考,作為躍躍欲試甚至已經試水全面進軍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在塑造國際品牌的道路上到底應該怎么做?
從唯冠與蘋果的較量中,至少我們可以看到: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中國“走出去”戰略的貫徹,從加入WTO那天起,中國企業為“商標”這檔事兒就沒消停過。
這小小的商標揭示了一個真相,那就是全球市場實質上就是一個波瀾壯闊的知識產權競技場。在這個競技場上,游戲規則早被制定,對游戲規則的掌握和運用技巧人家也已是爐火純青,而我們還處在“花錢買教訓”的階段。早有聯想如壯士斷臂般啟用全新商標,近有三一重工被奔馳、索尼遍及全球的訴訟追逐,再近如唯冠被蘋果傀儡公司以低價收購全球商標權。
“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但混跡江湖,挨刀就得長本事,畢竟“適者生存”的法則是亙古不變的真理。廣泛深入研究國際知識產權動向,大如國際規則的調整,小到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都應當審視洞察。
商標戰略視野,更新更高更遠
商場如戰場,知其兇險,仍應如“狼”般勇往直前。在無數的逝去者身上,才踏出了一條成功的路。
中國早在2008年即高舉知識產權戰略旗幟,引領各類企業重視自主創新,打造優秀品牌。但實際情況是,時至今日,絕大多數企業對知識產權戰略的理解還僅停留在為獲取國家政府補助或其他既得利益等階段。
凡此種種。其間各大小知識產權代理機構也蜂擁而至,“助力”攫取這塊自留地上的果實。
國際市場弄潮,商標戰略規劃先行
多花些工夫,下更大的決心,為企業制定長遠的商標戰略規劃是企業走出去的前提。除專注產品與服務質量外,如何利用商標品牌弄潮國際市場,是企業首先應當縝密思考的課題。周密規劃,未雨綢繆,從商標標志的選擇、全球商標權的布局,到維護權益策略、制定使用許可規則,都應當有步驟有計劃地逐級推進。
iPad案再次提示,制定周全的企業商標戰略規劃是國內企業十分緊迫的任務。
首先要選擇對的標志。iPad案之所以升級至此,原因之一也當屬該標志的缺陷,眾所周知,iPad已經有替代此類產品通用名稱的趨勢。而類似這樣的標志,遭遇糾紛的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其次,商標權全球布局應重視利用優先權原則。充分利用國際規則可以最大限度防范商標權被損害的危險,第一時間全面鑄就品牌防火墻;再有,要重視商標標志儲備策略。針對企業的產品與服務研發,適時進行商標標志儲備,為日后市場推廣做好品牌基礎;最后,國際化市場需要本土化力量。iPad案中,蘋果公司最為懊悔的應是,對中國大陸的法律制度沒有進行深入細致的調研。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在國際化背景下,知識產權的地域性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