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本報報道了獨一味與美國Apexigen公司合作的抗癌藥技術許可、商業化合作背后或現專利隱情。時隔一日,該事件隨著獨一味負責人、以及和同一家公司有合作的先聲制藥相關項目負責人接受《每日經濟新聞》獨家采訪之后,而變得逐漸清晰起來。
對于雙方6日簽訂的這份關于“一種特定的針對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受體2(VEGFR2)的人源化IgG1抗體‘APX004’(以下簡稱“APX004”技術)的《許可和商業化協議》”,甘肅獨一味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段志平向記者表示,這一技術的相關專利Apexigen中美兩國都有。然而當記者向其詢問相關專利號時,段志平卻改口稱,這一技術是否具有專利保護還不太確定。實際上,此次獨一味沒有披露目前該技術究竟處于研究階段,還是可以商業化的階段。
同樣曖昧不明的回應還來自獨一味的董秘郭凱,其對于記者希望查詢相關專利號的要求予以了拒絕,并告知《每日經濟新聞》,明日公司將發布相關澄清公告,對是否具有專利一事做出回應。
不過,昨日獨一味股價下挫3.69%。而記者獨家獲悉的專利合作信息及該技術的商業化背景也將進一步對獨一味的此番合作進行剖析。獨一味此次合作方并非VEGFR2相關研究核心公司,但確實有世界知名公司已經或正在投資開發類似產品,而此前,重慶啤酒作為一家沒有任何生物醫藥背景的公司投資乙肝疫苗受到市場長期炒作,類似的是,世界知名企業也開發出相關乙肝疫苗產品。
“技術專利”云山霧繞
作為國內一家主營中藥生產、開發的上市公司,獨一味此番與美國Apexigen的合作理應在信息的披露環節盡可能詳盡的告知投資者。
然而,作為合作核心的技術專利卻始終蒙在了一層“霧霾”之中。
根據獨一味發布的公告顯示,雙方簽訂的協議總金額達到了1380萬美元,分別將在收到SFDA針對產品頒發的新藥證書后和在SFDA頒發該產品生產批件之日起的一年內向Apxigen支付550萬和780萬美元。
但是記者查詢了中美兩國官方專利注冊網站,卻發現Apexigen方面均不具有任何專利或在申專利。公開信息顯示:Apxigen只是一家名為Epitomics,Inc.的子公司,具有獨家授權從事治療癌癥藥物的研究,并對Epitomics,Inc.公司最初啟動的產品項目進行發展和商用化,這當中就包括受體VEGF。而這層層轉包的技術交易卻未在獨一味此次合作中被及時披露。
記者通過專利網站查詢,目前Epitomics,Inc.在受體VEGF領域僅擁有兩項專利,并沒有獨一味合作中所涉的“受體VEGFR2”。有業內人士向記者解釋道,如果要針對受體VEGF與受體VEGFR2所研發抗體,兩項專利將是完全獨立的。而此前先聲藥業和Epitomics,Inc.已經在受體VEGF的專利技術方面進行了許可合作,并有專屬性的保護,因此獨一味通過許可所得的專利不太可能是針對受體VEGF,因此受到專利保護的可能性存疑。
公開信息顯示:2009年先聲藥業與Epitomics公司聯合開發全球第一個抗VEGF的兔源單克隆抗體藥物。
而根據先聲藥業首席科學官、該合作項目牽頭人王鵬博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表示,先聲方面可以確保當初與Epitomics公司交易的抗VEGF兔源單克隆抗體藥物技術具有專利保護,只是出于保護商業機密的考慮,暫不方便公布。
“當初和這家美國公司簽訂的協議就對這些技術的許可進行了限制,也就是即使Epitomics公司再將這個技術授權許可給其他公司,這些后來的公司也無權進行抗VEGF的兔源單克隆抗體藥物的研發生產”,王鵬強調。
如果以先聲藥業方面的說法,那么Epitomics,Inc.所擁有的兩項關于受體VEGF的專利便歸其獨家擁有,獨一味此番不可能再被授權獲得。而在Epitomics,Inc.相關專利文件中雖然部分提及VEGFR2,但都暫未取得有效專利。
不僅如此,獨一味方面對于這一新技術的高度信心似乎也成了質疑的焦點。段志平表示,“Apexigen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楊曉東(音)作為業內研究癌癥藥物方面,是公認排名前幾位的科學家。”似乎對技術的成熟度和權威性都頗有信心,不過記者發現,在美國專利庫中包括有10000多個針對VEGF抗體的專利,而Epitomics,Inc.方面僅兩個專利,似乎很難與該技術的核心研究者畫上等號。
而相關專利專家表示,其實擁有專利,并非表示此公司能夠轉化成技術成果,世界上大部分專利是不可能轉化的,尤其是生物醫藥產品,一個專利只能表示其也在進行這方面的相關研究。而Epitomics的專利也只是表示他們在研究VEGFR相關技術和產品。
商業化前景:做一個新藥項目至少要十年
腫瘤藥作為需求量逐漸釋放的一類藥物,正引來國內外不同藥企的競相關注,原本僅有長期中藥研發生產背景的獨一味,似乎也是受到了這一市場前景的誘惑,毅然打出要打造“腫瘤藥航母”的口號。
段志平告訴記者,雖然目前國內VEGFR2技術的商用化暫時還無獲批的成功案例,但是“我們做自己的事情我們很清楚,生物制藥對我們目前來講,是嘗試階段。但另一方面我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們當然有信心了,因為治療癌癥藥物的市場太大。至于獲批投產,走完大概的流程,保守一點估計,5年之內就可以獲批上市”,段志平預測。
然而記者從相關資料中得悉,目前國際上以VEGF和VEGFR為靶點的抗癌藥物中,比較領先的幾家公司(不含Epitomics,Inc.)僅有拜耳和Onyx公司開發的“多吉美”產品獲得上市,其余均是處于臨床前和臨床1、2期。而在數年前便開始此項藥物研究的先聲藥業,目前也還處于臨床申請階段。
王鵬告訴記者,目前基于此前合作的這款藥物在國內處于申報審批推薦,現在正在審批當中。“之后還要再一期、二期臨床慢慢等,至少好幾年呢。”而對于獨一味方面聲稱五年內獲批的說法,王鵬直言“不可能”。
“做成一個新藥項目至少要十年時間,(技術許可授權方)前期的工作相當于一、兩年,國內公司此后至少要做七、八年這樣子才行。尤其是單抗藥物,技術門檻要比傳統的化學藥品的門檻要高,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夠順利跨過這一技術門檻的。
存在著風險和不確定性”,王鵬表示,雖然進行了前期的專利轉移,但最后能否成功推向商業化,其實并不是每個公司轉移了之后就一定能成功。相對來說,中小型的公司本身在這一塊藥物研發實力就弱。至于那些本身在化學藥或者單抗藥沒有什么經驗,“要成功的話,相對來說會比那些技術成熟的難度會更大一些。”
不過,對于業內這樣的質疑,獨一味方面仍堅持其信心。段表示,“與美國Apexigen的合作是經過我們三年的跟蹤才確定下來的,2009年的時候就開始和美國的這個公司洽談。很多人認為,我們沒有這個能力和他們合作,或者質疑商用化前景。但合作的雙方不僅要看能力還要看做事的態度,合作的誠意。第二,是對這個事情的專注的態度。”
2009年1月,重慶啤酒(600132.SH)控股子公司重慶佳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稱佳辰生物),召開關于“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療效及安全性的Ⅱ期臨床試驗研究者會議。而其實早在2002年,佳辰生物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申報一類新藥—“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最終得到該局藥品注冊司正式受理。2011年11月27日,“治療用(合成肽)乙型肝炎疫苗II期臨床研究”召開揭盲工作會議,概念大戲也正式進入了高潮。而隨著大成基金的積極唱多和行業集體質疑,重慶啤酒股價也因概念破滅而經歷過山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