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 顧鈺民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增強綜合國力的關鍵,這是黨的十七大為適應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的趨勢,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出的戰略定位,也是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的主要任務之一。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不是一句抽象的口號,它有豐富的內容和明確的目標,這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于提高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因為自主創新競爭力具體是通過產品競爭和品牌競爭這一載體來實現的。
產品的競爭,說到底是自主知識產權的競爭。有沒有自己的產品,關鍵是看產品中有沒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才是自己真正擁有的產品。自主知識產權又是源于自主創新能力。生產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實際上是在為別人生產,是用自己的生產能力為別人制造產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能力有了極大的提高,已經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生產大國,但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不多,因而還不是產品大國。這樣的狀況決定了在今天的國際分工體系中,我們處于比較被動的地位,更多的只能是充當“打工”的角色,而不能獲得生產中的更多的利益。
品牌競爭是市場競爭的核心,是更高層次的產品競爭。有自己的產品,并不意味著就一定能夠占有市場,真正的市場競爭力體現在是否具有得到市場認可的品牌。誰擁有品牌,誰就能夠擁有市場、主導市場,就可以獲得遠高于一般產品的市場利益。從這一意義上說,品牌更是自主創新能力的體現。這種創新能力不僅體現在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創新上,而且也體現在經營創新上,是技術創新、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的集合。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沒有品牌的產品是不能進入世界主流市場的,而只會被邊緣化。
今天世界上的發達國家,都是“品牌大國”,因而也都是具有很強的自主創新能力的國家。統計資料顯示,2006年世界著名的100個品牌中,美國約占50%,歐洲約占40%,亞洲約占10%(主要集中在日本和韓國)。正是因為產品和品牌是一國自主創新能力的集中體現,我們必須要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實在產品和品牌上,使我們的產品和品牌在世界市場上能夠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要解決好的核心問題。
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于產品和品牌,首先需要實現經濟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和觀念的變革。改革開放以來,近30年的經濟高速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一個工業大國,但還不是一個工業強國。工業大國與工業強國之間的差距主要不是在經濟總量上,而是在于我們的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我們的產品和品牌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還不強,我們在世界經濟發展中的話語權還不強。要加快從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歷史進程,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上,并使自主創新的成果有效地轉化為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我們不能再把發展的目標定位于生產了多少數量,出口了多少加工產品,達到了多少貿易額。必須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放在經濟發展的核心位置,并貫徹到現代化建設的各個方面,落實于提高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
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于產品和品牌,也需要有體制保證和制度支撐。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實現提高產品和品牌競爭力這一目標的基本體制框架。這一框架的核心是以企業為主體。這是因為,其一,產品是由企業生產的,品牌是由企業創建的,只有企業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產品和品牌中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創新力才能不斷增強。其二,企業是直接面向市場的,市場對產品的導向實際上是對企業這一生產主體的導向。其三,產學研是以企業為主體實現結合的,要把“學”和“研”結合到企業這一生產主體中去。引導和支持各種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使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管理創新的成果在產品和品牌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落實于產品和品牌,還需要落實鼓勵自主創新的各項政策和大力營造有利于知名品牌發展的市場環境。要制定鼓勵自主創新的政策體系,在信貸、稅收、資源配置等方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使致力于自主創新的企業在經濟利益上能夠得到更多的實惠和發展空間。加快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規范市場行為,保護和培育知名的市場品牌,加大對侵犯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力度,為企業立足于自主創新,以及創立自己的產品和品牌創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環境。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生產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品牌,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是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新力的民族,用我們民族的智慧踏踏實實走自主創新之路,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產品和品牌的國際競爭力,加快我國由生產大國向產品大國的轉變,進而由產品大國向品牌大國的轉變。(文匯報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教授 顧鈺民)